宁德人不得不知道的霞浦辉煌的历史!

火星
2022-01-09 / 0 评论 / 409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说起霞浦也许很多人就只懂得霞浦杨家溪,半月里,以及摄影殊不知霞浦历史去霞浦也是白去了,接下来宁小浦带你了解霞浦的历史。

宁小浦来介绍介绍我们霞浦的历史你会

宁德霞浦初设温麻从公元282年始为温麻县地,公元589年并入原丰县,公元623年置长溪县,公元1286年升为福宁州,公元1369年州改县,公元1473年复州,公元1734年改福宁府,增设附郭霞浦县。本人利用多年来收集的资料,以历史沿革为脉络,给大家梦呓一个从古至今一路走来经历了千年风雨,沧海桑田的霞浦。

先来看看还没设立温麻县之前,在霞浦生活的都是什么样的呢?

最为地道的霞浦人宁小浦带你了解霞浦的真正的历史

1989年12月初开始至1990年4月,在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西北的黄瓜山东坡发现迄今为止闽东最早的人类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层距今约4000年,上层年代距今3500至3000年。可想而之在距今4000年霞浦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存在了。虽然没法知道在此之后生活的霞浦人就是由此脉延续下来的,但至少说明这个地方自古就适合人类生存的(让霞浦人引已自豪的鱼米之乡称号找到历史的源头了)。

在西晋设立温麻县之前,霞浦属于三国时期吴国统治,在这里生活的人大多数为山越人,他们大约是秦和西汉时的东越、南越人的后裔。孙权建立统治后,越人居于深山之中,吴国抓不到他们来充军,颇感兵员和力役不足。而且越人又时常出来劫掠,亦成为孙吴的内患(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孙权后来以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今江苏南京)太守,一面坚壁清野,一面招劝抚慰(真是军事人才)。在一年之间,约有十万多山越人被迫陆续出山,部分青壮年编入军队中,一般人口被安置在平原地区(终被政府收编,结束了无政府状态)。  

霞浦土著人基本上应该是以上两支后代的延续(今天应该还会有吧,大家拿出祖谱对照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堂那个堂的,那么就恭喜你荣获霞浦土著人称号了)。 再来说说管辖这片区域的行政负责人吧,管辖这片区域的是吴国(三国时期吴国的延续),当时最高领导人是孙皓同志,公元264-280年在任,历史上大名鼎鼎孙权的孙子,其父亲孙和(历史上不是很有名人物,但在他任上建立温麻船屯也是温麻县的前身,算是为霞浦作出贡献的人了),孙皓刚当上领导时还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又是开仓振贫、又是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好评如潮跟贴不断。但领导没当多久就失去了革命本色露出凶残本性,又是暴虐治国,又是贪好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做人太不淡定了)。后果是,公元280年终被晋武帝所灭。

灭吴之后,晋武帝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到十年(公元289年),是西晋比较繁荣的时期,保持了一个小康的局面。太康年间,人口增加很显着。史书记载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为后来大面积设立县郡奠定了基础)。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始设温麻县(包括现霞浦、福安、福鼎、宁德等地),政府所在地为今沙江镇古县村(可惜发展后劲不足呀!),因境内有温泉(现在看不见了),且多种植麻类作物而得名,是福建最早的8个县份之一(可以算是地级单位了)。同时期在福建设立的还有原丰、晋安、侯官、罗江、新罗、宛平、同安等七个县。并且查史料可知同时期江浙一带的县郡也是在这一年设立。但不管怎么说,温麻终于成立。  再来看看这时侯国家最高领导人吧,晋武帝司马炎同志(他应该算是历史上一个比较牛×人物),河南人,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任。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温麻就在这一时期设立的);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名列中国好色皇帝排行榜前三甲),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计生干部可以参考),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不知有没有霞浦美女),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真是控制全国人口的最好办法,计生干部还是可以参考)。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看来江南女子的加入整体提高了后宫的素质)。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武帝司马炎在位二十六年,尽管他个人的生活奢侈腐朽;但是他制定的不少政策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晋书•食货志》曰: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西晋建国后人口在统一时达到一千六百万,太康三年达到三千万,最多时有五千万(我想司马炎的功劳还要加上一点,凭一已之力,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有效地扼制了人口爆发式增长)。

此后温麻县一直屹立于全国郡县之林,直到三百二十五年后温麻县遭受了其历史上第一次衰败,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被并入原丰县(今福州、长乐、福清、平潭与闽侯东边一部分),出了啥事呢?且看梦话霞浦历史第二编之并入原丰县并入原丰在谈温麻县被并入原丰县之前,我们先来瞧瞧当时的社会背景吧。西晋灭吴后施行解除军备的政策,以及诸王和统治阶级内部相互争权,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分裂贵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就是“乱”)。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南方进入南朝时期,短短一百多年就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平均一个政权大约存在四十年(如果用三个字形容就是“非常乱”

)。

由于温麻县僻处东南海滨,与外界相对隔绝,以上混乱基本上是没有波及到温麻县,当地人民工作和生活照旧,人口还有明显增加。那为什么好好温麻县还会被撤并呢?主要是,除西晋初年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并且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中央政府基本无暇顾去统治一个交通不便的僻远小县(当时温麻县交通状况是:出行基本靠脚,走亲戚基本上就是丛林探险)。东晋以后到南北朝时期中央对温麻县的统治就处于一个名存实亡的境地,我想当时的县令要嘛不想来,要嘛来了就不想走了(因为回去探个亲什么的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再来看看温麻县这时期最后一个国家领导人吧,陈后主陈叔宝同志(文学青年),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任。在任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陈叔宝同志对历史做出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不少艳词,其中最有名的是:

【玉树后庭花】作者: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以上诗中某些词组现在已成为网络热词了(陈叔宝同志如果在天有灵可以闭目了)。但精神生活终究不能当饭吃,现实是残酷的,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同志被俘,陈朝灭亡了,同年温麻县也随着遭了殃,被撤了县制,并入原丰县。

温麻县人民暂时成了原丰县人民了,那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原丰县情况(不然温麻县人民心里是不平衡的)。原丰县治所在今福州市,属晋安郡。东晋开始后战乱不断,北方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聚集于今原丰一带,同时带来了不少当时先进的文化与技术。随着农业、手工业和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陈朝开始在福建设立“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的首脑机关设在晋安郡,就是现在的福州市,福州逐渐发展成为福建全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在温麻县人民心里些许可以平衡一些了(成了省城居民了,早知如此就不要再改回来了),落后地区被发达地区合并自古都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长溪县 】 说到温麻人民暂时成了省城人(也没问问当时温麻人民是愿意呢还是愿意呢还是愿意呢)。在做了省城人34年后,公元623年也是唐武德六年(领导人是大名鼎鼎的李渊同志,李世民他爹),在原温麻地界上再次恢复了县制,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长溪县”,县政府在今天松城岭尾庵(今县城西郊水泥厂)。上级主管机关是泉州,但泉州州政府所在却地在今福州。

为什么温麻被撤并后又会恢复县制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吧,首先是麻温的地界实在是广大的(包括了现霞浦、宁德、福安、福鼎、古田、连江一部分等),其次是人口应该是比较多的(这些年的战乱基本上没波及到这里,人口的自然增长加上一部从北方逃难的人等,人口有了长足的增长),再就是道路实在是太崎岖的,更致命的是经常在省道国道上会有一些国家珍惜保护动物比如老虎豹子等在闲逛(可惜当时没有相机,不然这个险还是值的冒的)。地广人多封闭会造成以下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省城的领导无法及时掌握当地人民的思想动态,最高领导人的意志比如“三个代表”什么的也难以贯输下去,最严重的是地税国税的征收任务年年完不成,当然还有,当地人要打个官司弄个行政复议什么的也几乎不可能,官怨民怨越积越深,因而重新单独设县就被摆上议事日程了。李渊灭了隋朝后,政治经济相对稳定下来了,中央大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李渊在任时开始在全国各地大范围地设立郡县,长溪县的设立也算是大势所趋吧。

好景不长,长溪县刚成立不久就又被并入连江县了,县政府也迁到连江去了,原长溪县被降格为宁远镇,岭尾庵的县政府也变为镇政府。连江人民与霞浦人民这几年来一直在争温麻县创始人地位,这次县政府的迁移成了他们认为温麻始于连江的证据。我想这次不幸又被合并不外乎还是交通的因素,连江离福州近一些,上下级的勾通走动方便一些吧,但县政府迁移后原来因撤消温麻县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又出现了。

公元702年也就是长安二年(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唐明皇李隆基),上级领导将宁远镇改名为赤岸镇,镇政府从岭尾庵迁到赤岸村,就这样改来改去的,折腾了一年,上级领导发现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痛定思痛领导终于痛下决心将长溪县从连江县独立出来,再次恢复长溪县,县政府也从连江迁回到岭尾庵。长溪县从此活的很健康很长寿,先后历经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等朝代。活了663年后,长溪县迎来历史上首次辉煌,由县升为州,(福安县与宁德县)。长溪县如何愈老弥坚?

【福宁州】 在经历了632年后,长溪县终于前进了一步升格为福宁州。在谈福宁设州之前先来说说宁德与福安。一说宁德县,宁德建县前是长溪县一个盐场,盐业在当时可是一个垄断行业和暴利行业,随着盐场附近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逐渐增加,五代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上级领导觉得非常以及十分必要单独设立一个县(主要还是看在财政收入的份上)。就将原为长溪县的宁川乡和古田县的德感乡合为宁德县,并以两个乡第一个名命名(取宁川乡的“宁”德感乡的“德”,)。

再说福安县,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乡人郑子化以长溪西北乡地偏难治,上书要求设县。期间上级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本着科学的工作作风和严谨工作态度反反复复论证了28年最终还是悬而未决。然而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乡人殿中御史郑采向宋理宗献了一首诗“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四顾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形如丹风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问处拜皇都”县治因而议定。理宗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福安因而得名,正式划出长溪县西北永乐乡6里、灵霍乡3里建福安县

长溪县两个弟子相继羽翼丰满独闯江湖后,虽然长溪县的面积大大缩小了,但两个年青弟子外出打拼也带动了整个闽东经济与人口的增长,加上元朝灭南宋时战火基本没有波及到闽东(可以算是平稳过度),闽东人民工作与生活基本上没受到影响(很幸远,多次的战火都没有波及到闽东,地理位置与交通状况是其主要原因)。当时国家领导人是元世祖忽必烈同志,忽必烈是拖雷的第四子,也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从公元1264年到公元1294年期间在任,在任期间南征北战东冲西越的,搞得中国国土面积无限广阔,此人除了会打战也会管理,在任期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闽东人民就是其受益者。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长溪县终于升为福宁州,辖本州(原长溪县)和福安、宁德2县,取福安、宁德2县首字得名福宁州。福宁州属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直接由省政府管辖)。历史将福宁推上了一个新的至高点。

从福宁建州之日起前六十年过得还算舒适惬意,虽然生活平淡些,少了点江湖的快意恩仇,但福宁州人民还是小酒照喝,小曲照唱,过着悠然自得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平静了六十年之后风云突变,短短的二十年里福宁人民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重大转变,是什么造成了福宁州宛如人间地狱般惨状呢?答案只可能是:战乱、人祸,天灾,而且三者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真是应了那句古话屋漏偏逢连夜雨)。

先来说说战乱吧,元未反政府抗议活动风云四起,反政府武装不断涌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是浙江土豪方国珍反政府武装,公元1350年(福宁建州后64年)方国珍反政府军大举侵犯福宁,元朝政府军大败甚至连元帅扈海也被擒,福宁州受到一次洗劫。公元1352年另一支反政府武装红巾军也来到福宁州,红巾军在杨梅岭大败福宁政府军(州长王伯颜同志壮烈牺牲),福宁州再一次被洗劫。公元1353年,福宁当地武装与红巾军进行了城池争夺战,红巾军最终获胜,州城被焚,福宁州遭受有历以来最严重的灭顶之灾。

再说说人祸吧,在打击反政府武装中,因为政府军无力保护乡里,各乡纷纷组织兵社以求自保,这些兵社,各霸一方,侵占田地,横征暴敛(逼得大部分无处安生的贫民被迫自杀,真是相煎何太急呀),并且各乡兵社之间经常互相火并,搞得当地民不聊生。  就在人为因素造成福宁人民苦难深重时,公元1353上也是在福宁州被焚毁后三个月,当地瘟疫流行,沿海居民十之七八死于疫病。第二年(公元1354年)福宁州闹饥荒,饿死者无数。第三年(公元1354年)老天更加变本加利,给福宁州来了个瘟疫加饥荒。  

公元1369年此时已经是明朝建国第二年了,临近尾声的福宁州又受到两次重大打击(一是温州人叶丁香反明,率部攻福宁,屠杀甚惨;二是疫病流行,死者甚众)。福宁州到了此时已经奄奄一息气若游丝了,当时国家领导朱元璋同志毅然决然地把福宁州降为县,然而在降为福宁县的日子里福宁人民依旧没有被救赎,继续过着更加苦难深重的日子。

朱元璋同志平定全国后,战乱的危害逐渐消除。那福宁人民从此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了吗?答案是NO,为什么?倭寇来了。倭寇大家都不陌生,但大家可能没想到我们的祖先曾经长时间和倭寇零距离接触。公元1370元(也是福宁由州变为县后第二年)倭寇第一次侵害福宁县,南路乡镇普遭掳掠。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争,福宁县领导和上级领导事后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筑城。在被倭寇侵害后第二年(公元1371元)县领导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了一个周长3里的福宁城墙,现在才明白原来的福宁县城是开放式。城墙建好后36年又开凿了各宽6.8米的城南、城北两条护城河。

其次是加强军事建设。先是在松山设造船厂,造船防倭。而后在福宁县设置福宁卫指挥使司,这是福建沿海五个指挥使司之一,又在三沙烽火岛(后移到松山)建立烽火门水寨,是福建沿海五个水寨之一。

最重要的应该是迁移人口和恢复生产,江夏侯周德兴到沿海防倭寇,招募了上万兵丁,在要地设置千户所,并且将浮鹰、嵛山等海岛居民迁入大金、秦屿等内地,大大增加了福宁县内地人口密度。同时福宁卫还实行屯田制,共屯了近两万亩田。福宁县逐渐摆脱了明朝初年贫苦落后的局面,
GDP有了显著增长。 总得来说福宁县这一段历史就是一部抗击倭寇的战争史,福宁县也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再次发展壮大起来,同时树立了海防前哨的重要地位。公元1473年(在被降为县的104年后)福宁县终于复升为州了,仍隶属福建布政使司,还是配置(宁德县与福安县)。同年城内居民在龙首山种植4万余株松树,数年后松树郁然成林,“松城”由此得名。

而后福宁州继续在苦难与发展中前行,二百年后迎来了历史颠峰,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福宁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再加上经济与人口慢慢有所恢复,福宁终于又由县升为州了。在升为州后真是天灾(地震、海啸、饥荒、瘟疫)、人祸(海盗、倭寇)不断,基本上是三年一大灾五年一巨灾,州政府基本上是月月抢险年年抗灾。然而就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福宁州还是慢慢地发展起来。

1734年(雍正十年)福宁在建制上终于登上历史巅峰,福宁由州升为府,不再由福州管辖,由闽浙总督府直接管辖。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这片土地是如何从温麻县发展到福宁府的吧。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人口的变化吧。温麻县人口无据可考;长溪县未期(南宋时期)人口达到21万;福宁州时(元朝)人口为15万(此时与外界地交流开始增加,战争逐渐蔓延到此);福宁县时(明朝初期)人口为13万(经不起元未两股起义军打击与破坏);福宁州中期(明万历时期)人口仅为9万(遭受到倭寇、饥荒、瘟疫及人祸轮翻蹂躏与催残),在福宁府前后(雍正乾隆时期)人口为恢复到20万。在温麻县与长溪县时期我们是光杆司令;在元朝福宁州时先后有了两个宁德县与福安县;在福宁州升为福宁府时,在府办公机关所在地设了一个郭县(就是直辖县),以县西边一座霞浦山而取名为霞浦县,管辖福宁府除宁德、福安之外的所有地方,寿宁县在公元1455年(也就是福宁由州变为县时)以政和、福安各划出一部分设立寿宁县,原属建宁府,在福宁州升为福宁府后,寿宁从建宁府被调住福宁府,当了福宁府的跟班;这时福宁府有了四个管辖地。在霞浦建县后五年(公元1739年),从霞浦县劝儒乡划出四里置福鼎县(以附近一座福鼎山而命名)。

福宁府在这片土地上辉煌了179年。

1913年废福宁府入霞浦县,

至此福宁府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最崇高的使命。

<br/>

0

评论

本站关闭了所有页面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