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炒肝儿,汁亮蒜香、肠耙肝脆,韵味悠扬的京城第一味

火星
2022-01-22 / 0 评论 / 47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在老北京眼里,四九城最平民化的日常吃物,不是烤鸭涮肉,而是廉价美味的炒肝儿。“一碗炒肝,两个包子”是众多老北京最最喜爱的早餐,甚至一吃就是几十年。特别是秋冬时节,炒肝儿配包子,有干有稀、滋润舒坦、心里格外暖和。



老北京吃炒肝儿的动作和神态特别传神,坐在胡同小铺里,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炒肝儿端上来,食客不动筷子不用勺,只是一只手托着碗底,拇指慢推、四指轻摇、悠然地转着,同时把嘴凑在碗边上“哧溜”、“哧溜”地抿着,满脸幸福的神态,这种喝法的妙处,即使喝到碗底,醇厚的汤汁依然腴润,不澥不凉。


炒肝儿是北京寻常百姓的食物,也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老人们回忆说在旧时候,穷人家没钱吃不上肉,逛庙会时就掏俩儿铜子,来碗炒肝儿给孩子解馋。那时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总能看见肩挑小贩吆喝着卖炒肝儿,“四合院儿槐花开,一声过市炒肝香”,真是韵味悠扬,蕴含着浓浓的皇城根下平民生活情调,有人说只有老北京才懂炒肝儿,这话不夸张。


北京炒肝儿历史悠久,由宋代民间小吃“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更常见的说法是,炒肝儿是前门鲜鱼口胡同的会仙居饭庄1900年前后在白汤杂碎的基础上,去掉猪心、猪肺,并用淀粉勾芡而发明的。据传,最初的炒肝配料里是有猪心和猪肺的,只因食客的一句“熬心熬肺”令会仙居掌柜极为不悦,干脆就去掉了猪心和猪肺,歪打正着地成全了炒肝里大肠与猪肝的绝配。于是“会仙居的炒肝——没心没肺”这句歇后语也随之而来,并且沿用至今。


说起来也有趣儿,炒肝儿这个名字是最不名副其实的,一碗炒肝儿中主角是肥肠,肝尖是点缀,而且压根就没有炒这个烹饪过程,是典型的水煮肠肝。制作时先将猪肠洗净文火炖,待肠烂熟后切成五分长小段,称之为“顶针段”。猪肝用刀片成柳叶条状,制作汤底时先将食油在锅中熬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生蒜,蒜变黄时即放入黄酱(现在都改用酱油)后加入口蘑汤,再将生肝熟肠投入锅中勾芡,放进蒜泥搅匀即可。


正宗的炒肝汤汁油亮、肠耙肝脆、肥而不腻、稀而不懈,用传统的高桩蓝边小瓷碗盛出来,宛若宝盏含晶,稀稠适度、色泽光鲜、蒜香扑鼻,肠子肥腴而不失嚼头。炒肝的香,除了主料之外,最关键的就是蒜香,蒜一定要捣碎成泥,越细腻越地道,这也是所谓的“吃蒜不见蒜”的最高境界。




解放前,老北京炒肝儿最著名的老号铺有会仙居和天兴居等,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会仙居被并入天兴居,改革开放后老字号才得以恢复。当年天兴居炒肝儿的掌灶人司德印老先生,将厨艺传给了儿子司永江,是天兴居炒肝的新掌灶人。1997年司永江代表天兴居,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烹饪大赛,一举获得了两项大奖,由他亲手烹饪制作的炒肝儿,被授予中华名小吃。




来北京的游客,如果想吃到地道的北京炒肝儿,建议去前门外鲜鱼口儿天兴居,或者去合义斋、护国寺小吃店、炒肝赵记、京味居、姚记炒肝……如果不好找,在街上随便找一家庆丰包子铺,也能吃到炒肝儿,该店创立于六十多年前。大家都知道,自从“大

大”去吃过一顿后,立马火了,有近二百家分店,你就是闭上眼睛在街上都能撞上一家,他家的炒肝儿现在涨价为6元1碗,不过味道也算正宗地道。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北京的炒肝儿才卖1元1碗,是许多早餐摊儿的标配,现在肠猪涨价了,好多早餐摊不再卖炒肝儿,真是一大遗憾。

<br/>

<br/>

<br/>

<br/>

0

评论

本站关闭了所有页面的评论